欢迎登陆华夏艺行网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> 旅游胜地 > 旅游胜地详情

传承石头村文化、倾听于姓先祖故事

  •  作者:HEBTV牧子|
  •   2019-03-15 |
  •  来源:书画时间微信公众号

传承石头村文化、倾听于姓先祖故事

 

千锤万凿出深山, 
烈火焚烧若等闲。 
粉身碎骨浑不怕, 
要留清白在人间。 

我想大家都对这首《石灰吟》有所了解,从初中课本到高中课本,从电视里、电影里经常听到“粉身碎骨浑不怕、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句子,这首诗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、政治家、诗人,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。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。作者以石灰作比喻,表达自己为国尽忠,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。

于谦百科

于谦 1398年5月13日─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杭州府钱塘县人,明朝永乐年进士、名臣。

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辛丑科进士。宣德五年(1430年),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、山西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被瓦剌俘获,他力排南迁之议,坚请固守,官至兵部尚书。天顺元年(1457年),明英宗复辟,于谦被诬陷下狱而冤死。

《明史》称赞其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”,同岳飞、张苍水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
于谦著有古典诗词集《于忠肃集》流传于世。

不过今天所说的于家石头村是于谦的后裔生活的地方,对于这座石头村,到底和于谦有什么渊源呢?小编和大家聊聊这里吧!

光阴暗黄,小巷悠长,四处环山的洼地里山峦环抱、绿树掩映,不到村头不见人家,这里是于家石头村,位于井陉的大山深处,距井陉15公里。顾名思义,该村以各式各样的石制建筑而闻名。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,房屋的建制大多沿袭明清古制,而又各不相同。家家户户院内都种植着石榴等树木,院内也摆放着千奇百怪的石头。走进于家石头村,就宛若进入一座石头古堡。

这里绝大部分人都姓于,是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,据说数百年前,于谦后裔逃到这里,慢慢生息繁衍成了这个村镇。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,纵横交错,每条街道都是以乱石铺成,石街两边是用石头组成的院落,深宅大院,亭台楼阁。石育人生福,人琢石生辉,于家人古往今来营造自己的石头王国,造就了自身憨厚的性格和淳朴的民风,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天然景观。

来到石头村,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清凉阁,据说是于谦的侄子一手所建,清凉阁是一位三层楼阁,没有地基,拔地而起,全部用巨石垒砌而成,一块巨石就是一面墙壁,在当时没有机械工具的时代很难实现。

在这么美丽的石头村,三三两两的小猫咪也在欣赏这的美景,为这里陶醉,为这里驻足,看着这里排列整齐的街道,在看着这样古老的村落,我也为之震撼。

再看悠长深邃的巷子里,人们都很沉默,不喜喧嚣,习惯了岁月静好.午后,偶尔几位老人坐在太阳下唠嗑,孩子们不睡午觉,开始闹腾,也许这就是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惯吧!

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文化底蕴都非常的深厚,受于谦的感染,说起于谦,还要追溯他小时候,据史料记载,于谦八岁的时候,他被送到私塾里读书。上学第一天,老师一看这个学生就很喜欢,就问他会不会认字,读没读过书。结果小于谦很深沉,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,连话都没回一句。这下老师反倒不相信了,就出了个对联考考他。老师手一指在旁边抱着柱子玩耍的小同学,说手攀屋柱团团转。这话刚说完,小于谦小手一伸指着正在楼梯边玩耍的同学,应声回答说“脚踏楼梯步步高”。老师心里一惊,回头一看从楼梯上下来的同学,张口又问一对,说“三跳跳落地”。小于谦小手向天指,张口就答:“一飞飞上天”老师当时大为感慨,说“此子长大非凡器也”。

再到于谦十岁的时候,有一次,钱塘姓李知县到于家来找于谦的父亲于仁。刚好于仁不在家,李知县进得院来,只见院中数枝杏花含苞待放,就顺口说道:“庭前花始放”正沉吟间,忽听一清脆童声朗朗接道:“阁下李先生”李知县抬头一看,庭中站立的正是于仁十岁的儿子于谦。李知县才学有限,就嘲笑于谦说:“小孩子乱搭什么话,我说的是诗,是一句诗里的上联,你说我什么李先生,真是荒唐!”对于这样的人于谦也不客气,立刻回道:“我这阁下乃楼阁之下,李是指李树,先生是李花先于杏花开放,又岂是指你李大人!”你李知县还是不要自作多情了吗!这一下李知县细细思量,突然明白“阁下李先生”对“庭前花始放”正是绝对,不由汗颜,只好无声离去。

十四岁的于谦参加童生试,而杭州知府名叫虞谦,正与于谦姓名同音。考前点名时,虞谦作为主考官点到于谦姓名,却不见于谦作答。虞谦便问因何不答。于谦上前躬身施礼说:“因为老师同名之音,师长有别,学生故不作答。”虞谦一看于谦如此谦恭便甚喜欢,随口便出了个上联,说:“何无忌,魏无忌,长孙无忌。彼无忌,尔亦无忌”这可是一个绝妙的上联。何无忌是晋朝大臣,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的魏国信陵君,长孙无忌是唐朝名臣。这三个人只是起兴,虞谦实为引出“无忌”一词,是说他们之间尚且同名,彼此也无忌讳,你我之间虽然同名,你也不必忌讳。见知府如此大度,十四岁的于谦莞尔一笑,随即朗声答道:“张相如,蔺相如,司马相如。名相如,实不相如”上联绝妙,下联更是妙到毫巅。张相如汉初大臣,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完璧归赵的名相,司马相如则是汉代大文学家。三人同名,自然引出“相如”一词。于谦的意思是说,虽然这三人都名相如,但实际上彼此间还是高下之别的,名虽相如,成就本领却并不相如。言下自是谦恭,仿佛是说自己虽与知府同名,才学却并不相如。但话里也有话啊,少年人的凌云之志正是隐约可见。虞谦大为激赏,认为十四岁的于谦睿智机敏,雍容有度。

而《石灰吟》这首诗是于谦17岁的时候创造下来的,他这时候的人生还谈不上经历过什么值得“粉身碎骨”的事儿,可他还是这么说,这就说明这种“不怕”后面所隐含的坚强的信念与力量,其实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望与暗示。在这种期望与暗示之下,少年于谦在自我心中形成了一种崇高的价值判断——人生观。能形成自我的人生观,一个人就真正地走上了自我教育的阶段,也就是走上了成熟的人生阶段。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自我期望,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,于谦表现出远异于那个年龄阶段的男孩的勇气和自信,所以他卓然不群。

从于谦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,于谦从小就是才学过人,从小就是知识渊博,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经历做了很大的铺垫。

回头来看于家石头村,也知道为什么从这里走出来很多的文人,书法家了,听河北著名书法家(于兴老师)说,“我们于家人,对于后代教育的一句话,就家家户户都有一句话,说要继承先祖的遗志,让你好好学习,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,一个清白的人”。

于家石头村的历史底蕴丰厚,这里美景颇多,对于这个村落我们充满了敬意,充满了崇拜,在河北这样的村落寥寥无几,我们只有保护好这样的历史古迹,才能让更多的子孙后代了解历史,发现历史,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。


62.9K